默想&反省
读经一告诉我们,圣殿是一个给万物供水的地方。一开始,水从圣殿门限下边涌出,这水滋养万物。首先,水流入海中,使海水变成了好水。接着,这水继续活化海中的生物,使所有蠕动的生物都得以生存,鱼也变得繁多。最后,水让植物生长。两幅图象中的水都是从圣殿东边涌出,代表着源源不绝地在赐给人们的恩宠。第二幅图象表明,只要水到达,万物滋长茁壮
默想&反省
读经一告诉我们,圣殿是一个给万物供水的地方。一开始,水从圣殿门限下边涌出,这水滋养万物。首先,水流入海中,使海水变成了好水。接着,这水继续活化海中的生物,使所有蠕动的生物都得以生存,鱼也变得繁多。最后,水让植物生长。两幅图象中的水都是从圣殿东边涌出,代表着源源不绝地在赐给人们的恩宠。第二幅图象表明,只要水到达,万物滋长茁壮
默想&反省
通常情况下,被邀请去参加宴会的人都是和家主有一定关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宴会也是在庆祝彼此深厚的友谊。在耶稣的比喻中,家主不仅事先给客人发出了邀请,还在宴会当天派仆人登门再作邀请,足以表明家主对客人的重视。然而,那些最初被邀请的客人,竟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宴会。财产、事业和家庭似乎都是重要的理由,
默想&反省
耶稣教导我们设宴时,要邀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因为他们无力报答我们,可使我们剔除行善时的利益心,进而让我们效法天主养育万物,而不索取利益的精神。的确,一个人的善举,出发点应该是爱,而非利益;是他人的需要,而非自己的好处,一切的爱都应该是无私的。就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默想&反省
一位著名的神学家指出,言语和行为的不一致,基本上就是犯了罪。虽然这话毋庸置疑,却并不新鲜,因为正如今天福音所载:耶稣教训群众要遵循法利塞人所教导的,却不要照着他们的行为去做,「因为他们只说不做」。
耶稣又曾经在另一处,这样批评犹太领袖,甚或整个犹太民族:「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是远离我」(玛15:8
默想&反省
保禄在今天选读的罗马书,表达了他的忧愁:他愿意他的同胞犹太人得救,但犹太人的表现却令他失望,因为他们非但不接受基督,还迫害基督徒。事实上,犹太人获得了天主赐给的各种优越恩宠:义子的名分、光荣、盟约、法律、礼仪、恩许、圣祖……,但却一叶障目,没有认识到这一切恩宠都指向基督;而基督启示出,爱才是对这一切的圆满实现。
默想&反省
弟弟没有回来参加母亲的葬礼,哥哥很生气,不能原谅弟弟的作为,心里已把弟弟逐出了家门。弟弟回来之后,也不愿去墓地拜会母亲,理由是:母亲并没有死,一直都在他心里,去坟场就是承认母亲死了。为兄弟二人,母亲的逝世是非常大的悲痛,对弟弟来言,更是不能接受,难以释怀。
面对悲痛或失去是个旅程。有位美国专家认为,
默想&反省
教会的诸圣得自福音精神的滋润,而非世界精神的熏陶。每位圣人都从不同层面,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喊话,甚么是真正的幸福。世界说:除非你富有,否则不幸福;圣者说:若非被天主充满,根本无幸福。世界说:除非你欢笑,否则不幸福;圣者说:如果不能与悲者同悲,也就没有纯真的欢笑。世界说:除非你凶狠,否则不安全;圣者说:若非你柔和,
默想&反省
「只要我们与基督一同受苦,也必要与他一同受光荣」(罗8:17);保禄藉此响应耶稣邀请我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祂,与祂同为继承人的呼召。耶稣的复活,说明默西亚必须受苦,然后进入祂的光荣。这种关于受苦与十字架的言论,令很多人不安,甚至意志消沉,因为无人想受皮肉之苦。我们害怕生病,特别是身体备受磨难的重病。
默想&反省
耶稣响应法学士的试探,指出最大的诫命是爱天主及爱人如己。这教训耳熟能详,教会亦以行动实践,开展不同的慈善事业,在世界各地营办医院、救济贫民等;一方面响应耶稣叫信徒爱人的教导,另一方面也透过这些事业传播福音,因为耶稣说过:「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在旧约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