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反省
怜悯和宽恕是基督徒不可或缺的德行。福音中得到宽恕的仆人,却没法宽恕欠他债务的同伴。教宗方济各曾针对今天的这段福音发表过言论:「宽恕并不意味否认错误的行为,但承认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创造的,所以,人的价值比人的恶更大。」对伯多禄来说,宽恕一个人七次已经是极限了,耶稣却回答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默想&反省
怜悯和宽恕是基督徒不可或缺的德行。福音中得到宽恕的仆人,却没法宽恕欠他债务的同伴。教宗方济各曾针对今天的这段福音发表过言论:「宽恕并不意味否认错误的行为,但承认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创造的,所以,人的价值比人的恶更大。」对伯多禄来说,宽恕一个人七次已经是极限了,耶稣却回答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默想&反省
「听了耶稣的道理而实行」,即我们现代所谓的「将信仰与生活整合」。整合信仰与生活,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悠长的进展过程。听了道理,再把道理生活出来,二者互动,互相补足,进而深化。每当我们将耶稣的道理付诸实行,事无大小,这道理就会种在我们的心田。久而久之,这藏于我们心中善库的道理,就会结出好的果子。行动让道理扎根,
默想&反省
在痛苦圣母的纪念日,我们缅怀她承受的七大哀恸。七次的经历都与耶稣相连 — 西默盎预言、逃往埃及、耶稣失踪了三天、耶稣受苦受死的四个时刻。若望福音给我们展示,玛利亚怎样坚毅地站在耶稣的十字架下。她没有因为痛苦而离去。她明白为一个受苦的人来说,别人的陪伴十分重要。我们不需要去解决问题,只需陪伴。
在十字架上,
默想&反省
耶稣说:「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27)。这十字架可能很沉重,但也是胜利的旗帜。基督徒的胜利永远是个十字架,我们刚中带柔地把这面旗帜高举,对抗邪恶。
基督从肋旁赐给我们活水,我们也蒙召成为其他人汲取活水的泉源。几时遇到艰难困苦,就回到十字架上耶稣的怀抱,学习受苦、
默想&反省
贫穷、饥饿、哭泣、受屈辱的人是有福的;富有、饱饫、欢笑、被人夸赞的是有祸的。也许不少人都会被这个福音讯息吓了一跳,但耶稣的意思,却不是表面上的。祂是在点醒人们,永远要以天主为生命的中心。人若失去这个中心,便会迷失。如果起初相信并倚靠天主,但慢慢转为相信是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需求,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失去天主的祝福。
默想&反省
路加福音特别提到耶稣选立十二宗徒之前,上山彻夜祈祷,恳求圣父祝福这些蒙召的门徒。这些被选的人,将肩负着传播福音的使命。圣经多次提到,耶稣在做事之前或后,会避开群众,独自出去或上山祈祷。比如召选宗徒这般大事,祂通过祈祷与父连接,寻求祂的旨意。所以,耶稣不是随便召选人,而是按照天父的意思去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召选,
默想&反省
面对一个正在受痛苦折磨的人,那些伪善者以漠视的态度,向耶稣发难。耶稣也借机挑战了他们,直逼他们内心的虚伪道德和宗教观。我可以试着去想象福音所描述的场景,试着感受一下故事的氛围。当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甚或言语上的冲突,但我或许仍可体会到那种「双方对峙」的紧张气氛。耶稣在这里不单单是施行了一个奇迹,治愈了一个备受煎熬的人,
默想&反省
耶稣在我们中间的标记,似乎很简单:只要两三个人因祂的名聚在一起。但祂同时亦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得罪我们的人 — 这些方式若不按耶稣的教导,往往会产生相聚的反面:分裂。若我们用心体会耶稣的教导,可能会发现祂提供的方式非常人性化。祂介绍了一种柔和而开放的方式,教给我们如何对待那些得罪我们的人。
默想&反省
耶稣向挑战祂的几个法利塞人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耶稣成了新的法律,也是我们守法律的精神所在。
保禄在读经一告诉我们,耶稣的血已经洗净了我们的罪恶,我们的守法精神要以此为基础。我们守法,再不仅仅是为了守法而守法,而是因为耶稣用祂的血、死亡和复活拯救了我们。换句话说,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祂爱我们。
默想&反省
我们用心默想,不难发现耶稣降生给玛利亚和若瑟带来很多生活上的困苦。玛利亚未婚先孕,按照犹太人的法律,可被人用石头砸死。若瑟被选中参与这项工程,换句话说,若他选择答复这个使命,做玛利亚胎儿的父亲,他就要放弃「义人」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玛利亚困惑这事怎能成就(路1:34);若瑟则想休退玛利亚。此刻,借着天使对他们所说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