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 上海主教的使命与愿景——沈斌主教专访(二)

上海主教的使命与愿景——沈斌主教专访(二)

圣爱:信仰和圣召都是渐渐成熟的,您的信仰和圣召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修院的培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您信仰成长的决定性事件是什么?

沈斌主教:随着修道生活的深入,我逐渐明白,圣召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最初对信仰的浅显认识,到后来在修院里的读书、灵修生活,我对信仰和圣召的认识也越来越成熟。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犹豫,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做神父,我是否具备做神父必要的条件和能力。

在信仰和圣召成长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受到天主的召叫。在修道生活中,我也曾面临许多选择和挑战。在读书碰到困难的时候,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但是坚持下来以后,我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能力。首先,我比较有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苏州小修院毕业以后,1992年5月,我去了北京的全国修院(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我在全国修院读书期间,修院修士最多的时候有130多位,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时候有70多位修士——后来有60多位圣了神父。每年的几个大节日,比如圣诞节,修院都会举行联欢会来庆祝,我被推荐做主持人,做得还不错,后来我就成了各种联欢会的主持人。很多时候,修院也让我代表修士们发言,比如香港胡振中枢机、韩国金寿焕枢机到访全国修院的时候。其次,我越来越自信。到神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要练习讲道,第一次讲道时我有些害怕,第二次就好多了,后面就越来越自信。在修院期间的各种经历让我慢慢地建立了自信,包括读神学也是越读越有信心。当我觉得自身能力可能不够的时候,我就愈发努力,困难也就一一克服了。如果没有天主的召叫,如果没有天主的帮助,我是不会这么轻松地越过这些困难的。正是这些经验,使我的圣召慢慢成熟起来,对做神父的决定也越来越坚定。

圣爱:晋铎后,您做过哪些牧灵工作?在堂区牧灵工作中,对您来说,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沈斌主教:1996年10月1日,我在启东曹家镇教堂晋铎。之后就被主教派到海门做本堂神父,一直到2002年6月。这是我铎职生涯中非常重要的6年,也可以说是我铎职生涯中最喜乐的6年。我特别喜欢跟教友们在一起,在堂区时,我脑子里想的最多就是今天办了这个活动,那明天就办那个活动,我就沉浸在那种喜悦当中了。神父就应该生活在教友中间,并在对教友的服务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那几年,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本堂神父的角色之中。我经常带教友们去朝圣,每周举办不同主题的聚会,有时候也组织教友们野炊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教友加深对信仰的认识,更加热心,培养他们的堂区归属感。就这样,我热火朝天地忙活了6年。我刚到这个堂区的时候,主日参与弥撒的教友200多人,后来有300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在这6年中,我和教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候,每个主日弥撒结束后,我从更衣室出来就走到堂门口,跟教友们打招呼。小孩看到我很自然亲切地喊“神父好”,年轻人看到我总要聊上几句,老人家看到我会拍拍我的肩膀。后来,在我被调走十几年后,海门还有教友念着“沈神父现在在哪儿?”即使现在已经离开那个堂区20多年了,每次回去,当年那些教友看到我还是非常亲切。当时堂里七、八岁的孩子,现在他们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老年教友们看到我还是非常热情,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段难忘的经历一直记在我的心里。后来我做了主教,我经常跟神父们说,我们神父一定要用心对待教友,教友也会用心来对待我们,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在这6年中,我把海门的教堂做了一次大的翻修改造,我自己画图纸,找人设计和施工。一边做牧灵工作,一边修缮教堂。

2002年,我被调到了海门教区主教府工作。因为当时郁成才主教年纪大了,把我调过去协助教区的管理工作。在教区的工作与堂区不同,我刚开始没有做行政事务的经验,只能边工作边学习。2002年到2009年这7年基本上

我都在忙于项目建设,先是修缮狼山圣母朝圣地,然后是建造海门教区主教公署。建造主教公署的时候,我自己画草图,画好了交给设计的人,让他们按着这个图来设计,就这样摸索着去做。关于中国的教堂建筑,传统上都倾向于哥特式,我觉得我们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国建筑风格,传教士来中国后,他们就建了很多中西结合的教堂。我认为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也不能走极端,建一座像庙一样的教堂我也接受不了。

总之,这14年的铎职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做神父的价值。一方面是在做本堂神父时与教友们的相处,我为他们付出,我也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和信任,他们积极地配合与参与我在堂区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教区教堂的建设,辛苦地学习和付出后看到成果,还是挺欣慰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努力地工作,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会的工作中,把自己奉献给教会,也奉献给教友。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