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神父】281| 我家孩子自开学以来上课不认真听课,说啥也不听,我行我素。请问这是叛逆还是独立?

问题:神父好,11、12岁的孩子是不是开始有叛逆期的心理表现了?我们家老大自从开学以来,都不好好学习,上课也不认真听课,说什么他都不听,我行我素的,可有自己的主意了。我可犯愁了,但又不知道该怎么管他。望神父给一些指点和祈祷。

方济神父

学龄期过渡到青春期

发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把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心灵成长历程分为8个阶段。这位提问问题的家人提到他们家的孩子正处在11、12岁。这个年龄段属于成长历程8个阶段里的学龄期阶段末期(约7-12岁)和青春期(约12-18岁)的开始。

处在这一段时期里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开始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的成员开始从家人慢慢扩散到伙伴、同学和邻居。那在心理发育层面,这段时期里也是孩子慢慢地开始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时期,就是说他们想要找到自己在社会里的角色。他们在认知上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这是一种自我热衷的状态。家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慢慢地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在讲话的时候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大人不要认为孩子的这种状态不好,因为这其实是每个人在长大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阶段。

另外,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以前尊重的权威(如父母、教师)充满批判精神。他们开始对权威提出质疑,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开始表现得不情愿,抗拒,甚至是对立。他们表现得对所有的事情都喜欢挑剔,对现实也会批判。那么,一个人外在的语言、行为就是他内在心理上的表现。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们,他们外在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能量多、精力旺盛、想要突出自我。比如,他们会比较在意自己在伙伴、朋友中间的角色;他们希望能在一群小伙伴有事情时,自己也能出谋划策,或调解其他伙伴之间的不和。这些就是一个孩子表现自己的方式,是他表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一时期的孩子也会非常地看重同伴义气。

说教之前,请先自省

所以,家长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一下子怎么变得不听话了,变得喜欢顶嘴,喜欢争辩,也不愿意接受批评和说教了。对此,许多家长会在教养孩子方面感觉很头疼。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潜移默化地就从家长身上学习到处理事情、接人待物的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在做错事情后,他的家长习惯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训孩子。那么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孩子也会以同样打骂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比如他会在幼儿园里打其他小朋友,甚至老师。但是如果当孩子犯错之后,家人是蹲下来,甚至是先抱一抱他,然后亲切但严肃地和他交谈,询问他如此做的原因。那么这个孩子学习到的就是在遇到问题时,要好好地与他人沟通。所以,当我们看到在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或问题时,大人们先应当反省自身,是不是自己在某个方面没有做好,而给了孩子不当的引导。大人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要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做起。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也有“身教胜于言传”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爸爸回到家里之后,直接就躺在床上刷手机,那他如果让孩子下学了要先写作业,孩子肯定会心里很不情愿。如果一个妈妈每天早晨在洗漱打扮完了之后,没有收拾的习惯,化妆品放得杂乱无章,那么当她督促孩子要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时,孩子的心里肯定也有许多理由来回击。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家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教给孩子们。

语言和沟通的力量

语言是人们最常用到的一种沟通方式。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摧毁一个孩子。更何况,这些语言是出自家长之口,是出自孩子生命中最亲密,最信任的人说出来的。孩子的心灵是单纯而敏感的。有时家长对孩子说的话,可能家长自己觉得没什么,但在孩子心中却会留下很深的烙印,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在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

许多时候,在家庭中最常见的问题大多是孩子不听话、顶嘴、叛逆、做事磨蹭、学习不自觉、早恋、打网络游戏,看小视频,甚至是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视频,等等。有以上这些表现的孩子,大多数家长喜欢吼孩子、训孩子、唠叨孩子,或是经常命令、否定孩子。这些方法看似直截了当。其实,孩子身上的坏习惯、不良行为、亲子矛盾等,与家长不正确的沟通方式关系很大。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毛病时,首先要试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观察孩子最近的行为。然后开放性地询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最近心情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状况,试着看孩子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渴望和需求有哪些。此外,家长应当先审视自己的行为,看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太过度地想要控制或想过度地保护孩子?如果发现孩子喜欢争辩或顶嘴,那是不是因为孩子的身边正好有一个使他好争辩的人。如果是家长的话,那家长就要学习着让孩子说最后一句话。或者说,是不是因为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想法,或他不认同大人的思想。这些都有可能,可以试着去聆听孩子。那对于一件事情,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想着要在声量上盖过对方,不要急于批评,也不要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什么,而要学习试着询问孩子:“你的想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件事怎样会更好呢?”从而看到孩子的需求。

我们要留意到“质问”与“询问”,两种口气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写作业方面,已经9点半了,该休息了,你发现孩子还在写作业。那如果你用质问的口气来问的话就是:“这都9:30了,你为什么还没有做完呢?”而对于同样一件事情,询问的口气却是:“今天的作业多吗?难不难?你看已经9点半了,你还没写完,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你的吗?”

另外,在教导和规劝孩子时,选择为孩子提供几项选择,比如“你愿意……还是……”可以为孩子提供有限制的几项选择,让他自己来做主。比如说,孩子回到家里,你可以询问:“你是先写作业呢?还是先休息3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呢?”或者,“请问你是怎么想的呢?计划几点完成呢?”这样一来, 孩子会有被尊重,得到被关注的感觉。我们大人要时常保持一个意识,就是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尊心以及得到尊重的渴望。

如果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大人可以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使用“我觉得……因为……我希望……”的句式。比如说,“我觉得很伤心,因为我认为你可以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希望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能够学习着准时地按着我们约定的时间来做作业。”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你只有使孩子理解到他的行为给人带来的影像,才有可能理解。  

在尊重中学习放手

关于孩子在自主性方面的练就,青春期初期也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因为孩子以前小的时候是完全地依赖,而现在他们在慢慢地长大,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家长们也不必要打压或者过度担心,而是要陪伴,即便是默默地临在。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需要由命令式走向商讨式,培养一种合作式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孩子会慢慢地发展自己的世界,独立自主地做一些事情,并会有一些事情不想像以前一样全部都告诉给家人,有的是他们和小伙伴之间的秘密,有的呢只是他们自己的。这一时期的孩子有的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在抽屉里用锁锁起来。他们有了自己隐秘的空间,需要得到家人的尊重。比如,进入孩子的房间前要敲门,请求孩子的同意。

在此时期,家长千万不要煽起权力之火,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好像自己的权威不容质疑侵犯一样,而要学会让步,适度地放权与适度的管理相结合,做到权力的平稳过渡。让孩子来自己做决定。在这一时期里,除了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在涉及人身安全和伦理道德、信仰价值观方面,对于青少年的管理应多给他们一些自主权。可以告诉孩子,做完决定之后,就要按着去实施,并要接受其后果。若可能的话,在事情发生之后,和孩子一起来看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怀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以引导性的提问的方式来教给孩子思考。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尽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发光点。如果孩子做对了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也要及时地给他们鼓励和肯定。如果你请求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他做了,且做得不错。那么,你需要对孩子表示感谢,即便只是简单的一句“谢谢”,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

祈祷为基础

那还有一点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不要忘记为孩子祈祷,要从天主那里寻求帮助。在玫瑰经欢喜五端当中提到,耶稣12岁时独自留在圣殿里。3天之后,玛利亚和若瑟终于找到了祂,但是耶稣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路2:49)当时玛利亚做了什么呢?圣经上说:“祂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2:51)这一章节也说明了玛利亚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多年来祂一直很听话,但是这一次却在没有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独自留在圣殿里。我们可以称耶稣的行为是“淘气的”。

而玛利亚将这一切都放在心里“反复思想”。她的“默存”和“反复思想”,也是她向天主圣父祈祷的一种方式。她不是放在心里不管不顾了,或是以后就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甚至“置之不理”了。不是这样的!在教育耶稣的过程里,圣母也在不断地寻求天父的引导。玛利亚一直不断地在心里向天父发问:“我应当怎样去引导这个孩子?”这个发问的过程,其实也是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也会充满不确定。但是,圣母教育耶稣的出发点和根基是在天主圣父那里。我想圣母肯定也会为自己的孩子祈祷。

圣母对耶稣的教育其实也是为我们身为父母的留下一个榜样。作为父母,我们也应当常常带着反思和祈祷的态度来看:“我当怎样引导自己的孩子?”也许,我们也需要在祈祷当中祈求圣母,也问一问她的经验,应当如何陪伴一天天慢慢长大的孩子。或者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也应当学会“放手”,并在“放手”和“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同时,我们不要害怕孩子会犯错。因为很多时候,成长是在犯错和不断的改正当中发生的。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当中,家长一直都在,一直都有陪伴和引导。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