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课堂 II】|第八讲:“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伤害我”——致父母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

主内的弟兄姊妹,主内平安!

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孩子有孩子的位置,父母有父母的位置。可很多时候,孩子在父母的位置,而父母除了年龄是父母的年龄外,父母的心理却在孩子的位置。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索的是:“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意思是说:父母在无意中,而伤害了孩子。

我们先来听听一个学员的故事: 我的一个学员——叶子,给我打电话说:“妈妈让我回家,因为她和爸爸吵架了。今天不回去,明天一定得回去。我学习了,知道我只是他们的女儿,我不想再干涉他们的问题,我只想好好的做孩子。”边说边哭了起来。快四十岁的人了,常常调解父母争吵的问题;父母也60多岁,还在做孩子。 “我从五、六岁时,就开始照顾我的弟弟,因为计划生育,我的父母不得已常年在外地生孩子。一开始,把我和大弟留在家里,生了二弟,又把二弟留在家里,一直到他们生下四妹,才回到家。我和二弟的关系最好,好像我是他的母亲,他结婚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看着买的,当他结婚的时候,我感觉是我的孩子结婚,我特别伤心、难过,感觉再也不能为他做事情了。父母吵架了,都会打电话给我,让我回去调解。我不回去,他们要么大打电话给弟弟,让弟弟回去,要么等我回去了就责问我:是不是他们的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话了等等,总之,什么难听,说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活着是干嘛的,难道他们生下我来,就是为了发泄他们的情绪吗?我不想做他们的小孩,我不想做他们的女儿,太累了。”

那时的叶子不过是个孩子,却要背负父母要承担的责任——照顾两个弟弟,这样的重担,为一个孩子来说,太沉重了。迫于家庭的压力,她长大的太早也太快了,也因此被剥夺了本应属于她的童年。在小伙伴们玩过家家的时候,她却要待在家里,代替父母照顾两个弟弟,履行家长的职责;小伙伴们放学回来,可以等着吃饭,而她要给家人煮饭。她为了让家有家的感觉,当起了“小家长”,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也没有人回应自己的需求。既然需求得不到回应,干脆就否认自己有需求,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照顾别人,至于她自己则无关紧要。更可悲的是,她不仅是弟弟妹妹的“母亲”,甚至还成为父母的“家长”——调解他们的矛盾。 

对于身陷角色颠倒的混乱之中的孩子来说,无力感如影随形。他们无法发挥大人的作用,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是大人。但是孩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们会单单地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并因此感愧疚。他们所背负的强烈的负罪感和责任感会一路跟随他们步入成年阶段。他们常常受困于这样的恶性循环:起初一力承担起所有的责任,接着不可避免地感到力不从心,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产生负罪感,继而加倍努力地试图挽回颓势。这是一个足以耗尽心力的恶性循环,引发的后果必然与日俱增的失败感。

当他们进入婚姻,可能还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担负着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在现有的家庭中,如同当年的父母的一样,把自己的孩子,推到自己父母的位置,因为人都需要有父母,自己的父母成了自己“小孩”,自己成了父母的“父母”,那自己的小孩,就成了自己的“父母”,这个的恶性循环,一直在家庭里被“称赞”。 每人都需要为自己负责,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父母需要尽父母的义务: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及感情上的伤害;满足孩子对爱、关怀及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等等。

作为曾经的孩子,我们也需要为我们的生命成长负起自己责任,我们不需要为他们辩解说:“他们并不想伤害我”,“他们已经尽力了”,“在那个年代,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可以选择以成人的眼光看见曾经需要关爱、需要呵护、需要被照顾、需要拥抱的内在小孩,去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爱的温暖。让成人越来越能为内在负责,也越来越有力量更爱自己,更为自己负责。

谢谢你的聆听,我们下次再见!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