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共同旅程中的挑战:伟大的希望朝圣之旅
“希望的朝圣之旅”(GPH)将于2025年11月27日至30日在马来西亚槟城举行,其重点在于探索“植根于天主教身份认同,并与亚洲丰富文化底蕴产生共鸣的新路径、新叙事和新动力,并通过合作对话和智慧共享来实现”。此外,“希望的朝圣之旅”的主题体现了教会在亚洲的独特旅程和使命:“亚洲人民同道偕行……他们就由另一条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玛2:12)。
全球和平会议是在教会近期结束的主教会议之后召开的,这次主教会议于去年结束,为普世教会的共融与参与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作为亚洲各民族,我们携手同行,需要涵盖多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聆听之心
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一颗开放、敏感、乐于回应的心。如今,我们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时间或意愿去倾听他人。教宗方济各在其精辟的通谕《祂爱了我们》( Dilexit Nos)中,鼓励我们深入内心,重拾尊严,培养对他人的开放之心,并找到在世间行动的精神力量。
穷人
亚洲既拥有世界上一些最富有的人,也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亚洲有超过3.2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日均收入不足2.15美元;另有超过7亿人生活在略高的全球贫困线(日均收入1.25美元)以下。印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2.34亿),其次是巴基斯坦(9300万)。教宗良十四世在他的第一个重要通谕《Dilexi Te》(“我爱你”)中提醒我们,我们必须成为一个为穷人服务、与穷人同在的教会,致力于解决贫困的结构性问题。
难民和移民
教会对人道公正社会的愿景核心,是关注世界各地难民和移民的困境。2017年访问孟加拉国期间,教宗方济各坚定地声援罗兴亚人,称他们为他的“兄弟”。在《我爱你》通谕中,教宗良十四世强调我们有责任以同情、团结和倡导来陪伴移民和难民。
战争与暴力
在亚洲,抵制战争和暴力是当务之急。该地区是19起非国际性武装冲突(NIAC)的战场,涉及阿富汗、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国的多个武装团体。教会一贯谴责军备竞赛、核扩散以及一切形式的暴力,无论国内、地方还是国际暴力。印度为世界贡献了非暴力使徒圣雄甘地。作为亚洲人,我们蒙召将圣经的愿景变为现实:“他将统治万邦,治理众民;致使众人都把自己的刀剑铸成锄头,将自己的枪矛制成镰刀;民族与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学习战斗。”(依 2:4)
合作
如今,在一些亚洲国家,民主正遭受侵蚀,国家宪法的精神和条文遭到系统性的破坏。部分企业与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勾结,掌控着数百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基督徒必须与公民社会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团体合作,对抗那些企图分裂和妖魔化团体的原教旨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转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人道、公正与和平的社会。
其他信仰的人们
自古以来,亚洲一直是世界主要宗教的摇篮。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琐罗亚斯德教、耆那教、锡克教和神道教都诞生于此,同时诞生的还有无数的民间和部落传统。教会必须认识到并接纳这些宗教和文化中美好的东西,进行有意义的宗教间对话,寻求共同点,并促进相互尊重,以建立一个更有尊严、更公平、更和谐的世界。
青年
亚洲拥有全球超过60%的青年人口,是全球最年轻的地区。然而,青年人面临着诸多挑战:失业、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差距以及一系列政治、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例如,在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近期的政治运动中,青年人领导了全国性的抗议活动。
来自印度兰契的青年代表中,将有经济学助理教授斯内哈·维奥莱特·金多女士(Sneha Violet Kindo)出席全球公共卫生大会。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期望:“作为一名亚洲青年,我真心认为教会必须适应当前的形势,拓宽服务范围,以提高青年人的参与度……教会必须采纳青年人的建议,并做出变革性的改变,使更多的人归向主。这将有助于教会与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建立联系,因为祈祷能够滋养灵性和情感的成熟。在亚洲,这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教会做得很好。它只需要允许青年人做真实的自己,并体验基督的爱。”
摆在我们面前的议程清晰明确。亚洲天主教会必须怀着坚定的信仰和先知般的勇气,携手同行,坚信耶稣会与我们同甘共苦,现在正是良机。
——作者:塞德里克·普拉卡什神父(耶稣会士) | 202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