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 四旬期(2) 教父:祈祷、守斋和施舍
——文:高凡涛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译:何心豫
四旬期是补赎的时期(拒绝罪恶,拥抱爱的时期)。补赎,主要是内在的补赎(悔改、下等痛悔和忏悔),能通过祈祷、守斋和施舍等外在补赎来表现和改善。这三种都是基督徒最经典的补赎方式。
第二世纪的作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施舍是悔改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很好的;守斋比祈祷更好;但施舍比这两者都好,因为施舍能遮掩许多罪过。祈祷是可靠的盾牌,去抵抗死亡。能完美做到这三样事情的人是有福的。最重要的是,施舍能减轻罪过的重量。”通常,祈祷指向守斋和施舍。
从基督宗教的一开始,教父们便写了大量有关祈祷的著作,包括《十二宗徒训诲录》(Didache)、圣希波吕托斯(St Hippolytus)的《宗徒传统》、戴都良(Tertullian)《关于祈祷》的论文,以及奥力振(Origen)的讲道。
对于圣伯多禄.金言(406-450),“祈祷,慈悲和守斋是相辅相成,构成一体。守斋是祈祷的灵魂,慈悲是守斋的命脉。不要让任何人试图分开他们,因为它们密不可分……所以,如果你祈祷,就守斋;如果你守斋,就施予怜悯;如果你希望别人会听你的请求,那就听从别人的请求。”他补充说:“不为穷人守斋的人,是在愚昧天主。”另一方面,守斋取悦天主。赫尔马斯的牧羊人(The Shepherd of Hermas)说:“将守斋时没有食用的东西,施予给穷人。”
圣奥斯定写道,祈祷是与天主对话:“你的祈祷就像一场对话。当你阅读时,天主在与你交谈;而当你祈祷时,是你在与祂对话。”在一场良好的对话中,祈祷会战胜天主。戴都良写道:祈祷是唯一能征服天主的一件事……祈祷洁净罪恶……养活穷人。
祈祷是敬礼的一种,无论贫富,对所有教友来说都是不可或缺:“在爱我们的同胞这一事上,所有人都能达到同等的水平。”圣良一世(St Leo the Great,461)写道:“教友的敬礼行为当中,只有对贫穷人慷慨解囊这一行为能给予天主极大的喜悦。当人在这关爱的慈善行为内发现仁爱时,也能在那行为内看到映出天父慈爱关顾的倒影。
教父推广祈祷,辅以善工。圣西彼廉(St Cyprian)是这些教父之一。这名非洲主教在《论天主经》的深情评论中,谈及到有成果和无成果的祈祷;后者指的是没有善功和良好行为的祈祷:“没有善功的祈祷是徒劳无功的。在最后审判的那一天,祂固然会奖励善功和施舍,但在今天,祂也积极聆听来自善功的祈祷。没有善功的祈祷,就像不结果子的树(参看玛7:19)。天主聆听了来自施舍的祈祷(参见多12:8-9)和科尔乃略的祈祷,因为他们除了时时祈祷,也会同时作许多施舍(参见宗10:4)。”
教父的文章和讲道的主题,通常围绕祈祷,特别是为穷人和受压迫者的祈祷。我们为穷人所作的祈祷是必定有效的。为什么?圣西彼廉回答说:“当人对穷人怜悯时,他是在向天主借贷;而那施予给有需要的人的人,就是直接施予给天主;在某种意义上,他向天主奉献了悦耳的属灵祭品。”
守斋必须伴随着施舍或怜悯,才能成为好行为。守斋而不加施舍,不会让你通往天堂;单单守斋是不够的,正如圣金口若望、圣安博和圣奥斯定告诉我们。此外,根据教父,单单守斋可成为贪婪的根源。
所有的教父强烈坚持教友要施舍和分享。圣西彼廉写了教会内的第一份有关施舍的神学论文,题为《论工作和施舍》,谈到施舍是所有基督徒的义务,因为所有教友需要藉由爱近人来实践仁爱。在天主面前,施舍也是十分有用的。为什么?圣西彼廉回答说,施舍是正义的行为、仁爱的行为,以及是净化我们罪过和获得赦免的手段之一。他这样建议富有的贞女们:“让穷人感受到你的富有。把你的财产借给天主;给基督提供粮食。”
圣额我略·纳齐安建议:“要慈悲。与饥饿者分享你的饼,对无家可归者表示热情好客,要带着喜乐去迅速行动。”圣奥斯定也强调了施舍的实际做法。这名希波主教写道:“就像在火势威胁下,我们会跑去取水扑灭一样……同样,假如罪恶之焰从我们的草堆中升起,让我们困扰,如果此时有机会去做一件慈善工作,让我们因此而欢欣吧,因为这机会就象是一口让我们能扑灭火势的泉源。”
圣依西多禄(St Isidore,约560-636)谈到两种施舍:物质布施,尽我们能力给予穷人;以及精神布施,宽恕冒犯我们的人。上主曾说:“你们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们给,也就给你们”(路6:37-38)。圣依西多禄评论道:首先,施舍—有形哀矜—应该是给予贫困者;而第二种,宽恕—神哀矜—则应实践在罪人或坏人身上。因此,圣依西多禄总结道:“你总是能够施予一些东西:如果不是金钱,至少是宽恕。”圣格肋孟(St Clement,约第一世纪末)写道:施舍跟悔改一样好;守斋比祈祷好,但施舍则胜于守斋和祈祷。
四旬期内,最好的善行便是慈善工作。圣良一世说:“任何时候都是进行慈善工作的适当时机,但四旬期给予我们特殊的鼓励去行善。……首先要追求赢得这份恩宠,因为仁爱包含所有其他的美德,并遮掩许多罪过。”
——文章摘自《号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