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 教宗良十四世就职典礼上中国人的身影之反思

5月18日,全球天主教领袖——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职典礼弥撒,在圣伯多禄广场隆重举行。这场神圣的礼仪不仅是天主教会的盛事,也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这次活动,为教会是重要的宗教礼仪,为梵蒂冈和罗马,却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众多宗教领袖、信友和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出席了此次活动。

然而,令人瞩目的是,来自中国的屈冬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中国共产党党员——以显要身份参与了这场就职弥撒,并在礼仪后,拜见了教宗,且送上了一幅书法作品。此举不仅在教会内外引发热议,更在当下的中梵关系背景下,展现出复杂而微妙的意义信号。

中梵互动的微妙信号

中梵关系自1949年以来,因主教任命权及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的设立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然而,自2018年教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以来,双方关系逐渐趋向缓和。此协议虽未公开内容,却为教宗对主教任命的参与提供了框架,象征着教廷与北京在共融道路上的初步努力。教宗方济各在世时,曾多次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访问中国的渴望,称中梵关系的缓慢进展为“中国的方式”。2024年10月,临时协议第三次续签并延长至四年,显示双方在信任与合作上的深化。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益宜认为,此乃方济各外交成就之一,象征北京对教廷的信任。

然而,这条共融之路并非坦途。教廷与中华民国(台湾)的外交关系、以及中国政府对宗教活动的严格管理,仍是中梵对话中的重大障碍。2025年4月教宗方济各的葬礼上,台湾总统赖清德被婉拒参与,显示教廷为避免刺激北京而谨慎行事。 当时未见中国政治人物现身,或许反映出中国政府对直接参与教廷事务的审慎态度。相较之下,屈冬玉此次参与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堪称中梵关系在礼仪与外交层面的一次突破。

屈冬玉身份与角色的双重性

屈冬玉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身份出席教宗就职弥撒,其背景却为这一事件增添了国家与国际的双重意涵。屈冬玉的出席首先需从其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解读。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负责人,参与跨领域国际活动符合其推动全球粮食安全、促进多方合作的职责。FAO长期与梵蒂冈在消除饥饿、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存在共识,此次互动可视作技术性外交的一部分。

然而,屈冬玉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罗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行为,更可能承载着中国政府对中梵关系缓和的某种信号。他的中共党员背景是释放这种政治性信号很好的印证。因为,在中国的政治体系里,所有的党员都必须以党的一切利益,为其最大的利益,因此,他的出席很可能,得到了批准。这可能也和他过去与已故教宗方济各生前有良好互动有关,可说是民间与宗座间的交流的延续。

书法作品与软实力的隐性表达

这次,屈干事在弥撒后,拜见了教宗,并赠送了书法作品。在直播中,这一行动,特别显眼,这一行为值得让人思考。这一举动延续了中国外交中“以文促交”的传统——通过传统文化符号传递友好姿态,规避敏感政治议题。书法作为非语言艺术,既能展现中华文明底蕴,又具备超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普适审美价值。在梵蒂冈这一特殊场域,此类文化交流或为未来中梵关系的“破冰”积累善意。尽管中梵尚未建交,但民间与文化的互动始终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缓冲带。

此次他献上的题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仅呼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理念,亦与教宗背负的普世牧职之“十字架”相呼应。 这一题字或可解读为中国对教会普世使命的某种认同,暗示双方在“天下为公”的理想上存有交集。需明确的是,国际组织官员的行动准则应基于专业职能而非国籍政治属性,过度聚焦意识形态反而模糊了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

从天主教神学视角看,屈冬玉的参与可视为圣神在世俗与教会间运作的标记。教会的普世性(Catholicity)呼召她接纳万民,而教宗作为基督在世的代表,其牧职不仅限于信友,更指向全人类的共善(Common Good)。屈冬玉虽非天主教徒,其 присутствие 在弥撒中却体现了一种“外邦人”与教会同行的可能性,正如《玛窦福音》中贤士朝拜婴孩耶稣的意象。这种共在不仅是外交姿态,更是对教会包容与对话使命的见证。

对比与反思:从葬礼到就职

中国代表教宗方济各葬礼上的缺席与屈冬玉在就职弥撒的现身,形成鲜明对比。教宗方济各葬礼时,教廷对台湾的婉拒反映了对中国政府的敏感考量,而中国政治人物的缺席可能源于对宗教事务的谨慎态度。然而,屈冬玉此次以国际组织领导人的身份参与,巧妙避开了直接的政治敏感点,同时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平台,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这种策略性的参与,既体现了中国对中梵关系缓和的支持,又未逾越其对宗教事务的内部政策。

从教会角度看,葬礼与就职弥撒分别象征着教会旅程中的“死亡”与“新生”。方济各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良十四世的就职则开启了新的牧职使命。屈冬玉在“新生”时刻的出现,或许预示着中梵关系的新契机。教宗良十四世的牧职,若能延续方济各的对话精神,结合中国文化的智慧(如“天下为公”),或将为中梵关系的未来注入新的恩典。

展望:共融的圣召

屈冬玉此次行动或将成为观察中国与国际宗教组织互动的一个切口。在务实合作层面,FAO与梵蒂冈在应对粮食危机、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存在广阔合作空间;在象征意义上,文化互动为复杂地缘关系提供了柔性对话的可能。未来,此类“非传统外交”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突破,既取决于双方的政治智慧,也考验着国际社会对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包容度。

屈冬玉的参与虽具象征意义,却也提醒我们,中梵关系的道路仍充满挑战。主教任命协议的执行、宗教自由的保障、以及教廷与台湾的关系,仍是双方需谨慎处理的议题。教廷作为基督奥体的守护者,其使命不仅是与世俗政权对话,更在于维护信仰的完整性与普世性。良十四世作为新任教宗,需在圣神的指引下,以智慧与勇气延续方济各的努力,同时回应中国信友在共融与忠诚间的挣扎。

最终,屈冬玉在教宗就职弥撒中的身影,宛如一盏微光,照亮了中梵关系中恩典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正如《若望福音》所言:“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不能胜过它”(若一5)。愿教宗良十四世的牧职,在圣神的引领下,为中梵关系的共融之路带来新的希望,使教会成为普世和平与共善的圣事见证。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