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新闻】|融合亚洲智慧:希望的朝圣之旅

亚洲教会展望2025 年 11 月27日至 30 日在马来西亚槟城举行的“希望的朝圣之旅”大会,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共同的信仰,还要反思信仰扎根的土壤。 

一千多名主教、神父、修女、执事和平信徒领袖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深刻的问题:作为亚洲天主教信友,我们如何才能活出与我们大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元传统相契合的身份认同?

答案不在于采取外部策略,而在于肯定亚洲教会自身深刻的对话性质。

亚洲:一份多元化的礼物

亚洲是世界各大灵修传统的摇篮,包括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无数本土信仰。对于西方人而言,这种深层次的多元性或许是一种挑战,一片需要对抗或归依的破碎景象。但对我们亚洲的天主教团体来说,这片文化和宗教的交融之地,首先是一份馈赠。

这种现实要求我们采取一种特殊的使命方式:承认天主的恩典和真理早已播撒在我们各种文化之中。在亚洲做基督徒意味着生活在持续的相遇之中;意味着为基督作见证,不是通过支配,而是通过安静、充满慈悲怜悯的陪伴和彼此共享的人性。

我们不是被召唤去拆毁维系我们邻居的文化结构,而是在他们最深层的文化愿望——和平、和谐与团体的背景下,提供基督的救赎恩典。

神学之路:生命的对话

这种对话式身份的基础根植于福音的核心——道成肉身的奥秘。天主选择不与世界保持距离,而是完全进入人类的现实之中。在亚洲,教会最有效的方式往往是“生活对话”,即天主教信友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信仰的人们一起,默默地活出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对话并非神学辩论,而是在市场、团体以及共同经历人生的喜乐与苦难中彼此相伴。

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

共同参与社会行动:与佛教徒、穆斯林或印度教徒邻居并肩工作,保护当地环境或在洪水过后提供救济。在这些共同服务的时刻,基督无条件的爱通过行动而非言语得以彰显。

跨宗教友谊:天主教家庭与其他信仰家庭之间建立的深厚而相互尊重的友谊,他们共同庆祝彼此的节日,共同哀悼彼此的失去。这些关系巩固了一个神圣的相互尊重空间,在这里,差异受到尊重,共同的人性受到珍视。

临在胜于劝人归依:以虔诚、合乎道德且慷慨的生活方式来见证信仰,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这是一种追求和谐而非征服的信仰。

亚洲智慧:通往福音的道路

亚洲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和团体框架,这些框架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走向福音价值观。要真正成为亚洲人和天主教信友,我们必须学习这些传统:

菲律宾语“Pakikipagkapwa” 强调“共享身份”或“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将每个人都视为同胞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美好的团结表达体现了基督教对无条件爱近人、在所有人身上看到天主肖像的教导。

印尼语“Gotong Royong”(互助合作): Gotong Royong 是团体生活的核心原则。这种集体行动精神为教会的社会训导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范例,基督的身体积极参与到与更广泛的团体共同建设公共福祉的工作中。

日语中的“和”(Wa):意为和谐与和平的统一,它指导着社会互动,确保和谐顺畅,避免冲突。对教会而言,这挑战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各种差异,无论是神学上的、政治上的还是社会上的,始终寻求理解与和解。

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与圣雄甘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非暴力抵抗运动(Satyagraha) 意为“真理的力量”或植根于道德见证的非暴力抵抗,它是一种伦理体系,与基督教对正义、和平以及以善胜恶的理解相呼应。

通过接纳这些文化美德,我们展现了基督福音的普世性。我们证明,天主的爱早已融入亚洲人的生活中,等待着被肯定和圆满实现。

呼吁携手同行,满怀希望

槟城的“希望的朝圣之旅”旨在邀请我们深化这一承诺。它呼召我们作为一个大陆教会,共同重申:我们的未来与所有信仰的邻人共享。我们面临的挑战,如贫困、政治动荡、环境危机和宗教不容忍,无法孤立地解决。它们需要我们“携手并肩,满怀希望”,跨越所有宗教和文化的界限。 

这就是亚洲教会的行事方式:一个谦逊、富有慈悲心、积极参与的教会;一个将资源和爱心奉献给亚洲大陆的教会。 在我们准备大会之际,让我们致力于成为真正的传教门徒,我们知道我们所能提供的最有力的见证是无条件的、富有慈悲怜悯之心的存在,这反映了天主对所有人无限的爱。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