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只有在关系中,我们才能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呼唤

4月9日周三,教宗方济各为公开接见准备了教理讲授的文稿,以下是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福音记载的另一次相遇。但这次与耶稣相遇的主角没有名字,马尔谷福音中只称呼他为“一个人”(谷10:17)。这是一位自幼遵守诫命的人,却仍未找到生命的意义。他正在寻觅。或许他的内心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坚定。其实,除了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的牺牲与成就之外,真正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是我们内心的状态。就像一艘准备启航的船:纵使船体精良、船员优秀,若不解开锚链卸下压舱物以便它能浮起,它就永远无法起航。这个人为自己打造了一艘豪华的船,但他却始终停泊在港湾!
“正在耶稣出来行路时,跑来了一个人,跪在他面前,问他说:‘善师,为承受永生,我该作什么﹖’”(17节)。请注意他的用词:“该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由于恪守法律并未带给他救恩的喜乐与确据,所以他转向了耶稣这位导师。令人惊讶的是,这人的话语中完全没有“白白赐予”的概念!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应尽的义务。永生对他而言是一种继承,是靠严格履行责任而配得的权利。但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即便动机是良善的,但哪里还有爱的空间呢?
一如既往地,耶稣超越了表面现象。当这人向耶稣展示了自己完美的履历时,耶稣却透视了他的内心。马尔谷福音中所使用的动词意味深长:“耶稣定睛看他”(谷10:21)。正因耶稣洞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所以祂爱的是我们原本的样子。的确,耶稣会看到一个人内心深处是什么。当祂凝视我们每个人时——尽管我们会有各种干扰和罪过——祂却看到了我们的脆弱,也看见我们渴望被爱的本真模样。
福音记载,“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谷10:21)。耶稣在还没有邀请这个人跟随祂之前就爱了他,耶稣爱他原本的样子。这种爱是白白赐予的,与这人奉行的“功德逻辑”截然相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被如此无条件地爱着时,才会获得真正的喜乐。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试图换取爱或乞求关怀,这样的关系永远不会带来幸福。
耶稣给这人的提议,是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天主相处的方式。因为耶稣知道,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内心深处都有一处空缺——那是渴望被爱的深切需求。这道人性的伤口,恰恰是让爱流通的通道。要填补这份缺失,我们不需要去“购买”认可与关怀,相反,我们需要“变卖”一切那些让我们感到沉重的东西,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不是继续为自己索取,而是要为他人付出、分享与给予。
最后,耶稣邀请这个少年不要一个人,邀请他跟随自己,进入与祂共融的关系。这有这样,他才能摆脱“无名”的状态。只有在一份关系中,我们才能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呼唤。若一直独自一人,我们就永远是那个“无名”的人。当今社会崇尚自给自足与个人主义,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反而变得不快乐,因为我们不再听到有人自由地呼唤我们的名字。
这人最终没有接受耶稣的邀请,独自“一个人”留在那里,因为生活的重负将他困在港湾。他的忧愁,正是他未能启航的印记。有时我们眼中的财富,实际上是束缚我们前行的重负。但希望永在:愿这个人,也愿我们每一位,终能转变心志,扬帆起航。
弟兄姐妹们,让我们把所有忧伤彷徨的人托付于耶稣圣心,愿他们感受到上主温柔的注视——那穿透我们内心、满含深情的目光。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