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沈斌主教专访(八):关于上海教区与本地文化界、学术界的对话

圣爱:教会除了宣讲福音,也应该在社会中构建一种福音的文化,您认为上海教区应该如何更好地与本地文化界、学术界展开对话?

沈斌主教:前一段时间,我跟上海图书馆的馆长见面,他计划明年去意大利办一个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展。我就提出上海教区能不能与他们合作共同举办,因为上海图书馆有一些相关的古籍与文物,我们教区也有,所以,如果可行的话,我们会一起来做这件事。

上海有徐光启和利玛窦的渊源,现在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徐光启和利玛窦感兴趣,我们应该与他们加强合作,共同挖掘和研究上海天主教的历史。徐光启是上海第一个教友,他是明末著名的士大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我们的信仰受惠于他,直到今天。从徐光启的时代起一直到民国时期,上海天主教会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不仅是文化交流,教会在上海也建立起了一种天主教文化,今天的上海教区应该继承这种传统。

上海教区应该积极与文化界、学术界展开交流与合作,不要局限于上海本地的学者,我们还可以与全国范围内的学者,甚至是国际学者合作。我们可以与各种文化、学术机构和学者共同策划一些活动,比如举办主题展览或研讨会,可以在国内办,也可以在国外办。上海教区应该在今天的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来构建新时代中国天主教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自信和开放。要改变我们比较被动的现状,我们应该敞开胸怀,主动迈出步伐,积极主动地与学者们交流合作。我们可以搭建平台,组织活动,邀请学者们参与。比如今年下半年我们计划举办首届上海天主教中国化研讨会,这是一个开端,我们也希望借此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愿意展开研究工作,我们也欢迎学者们的加入。

其次,上海教区也有一些文化资源,我们应该想办法利用起来,比如光启社就可以加强与学者们的合作,可以一起做一些研究项目;还有上海教友中的一些文化和学术方面的人才,我们也要想办法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能力。

最后,这种合作能够使我们双方都获益,我们可以为学者们提供我们拥有的资源,让他们来做与教会相关的研究。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受益于他们的成果。我们有能力做的就自己做,我们没有能力做的就邀请专业的人来做,通过“借力”来构建教会文化。

圣爱:上海开教已经四百余年,教会在近代上海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曾经开办过大学,中小学,孤儿院,医院,博物院,藏书楼,出版机构和气象台等等,您认为这些丰富的历史该如何被挖掘并呈现出来?

沈斌主教:过去许多年,我们上海教区在挖掘与展现上海教会历史方面做得不够,错失了很多机会,反而是社会与政府层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对徐光启的研究,介绍徐家汇气象台与藏书楼,还有建立土山湾博物馆等等。

在徐汇大堂前面的广场上,每天都有很多人,他们都想进来看一看徐汇大堂。自从徐汇大堂开放后,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参观,不仅有上海本地的人,还有各地来上海旅游的人。徐家汇,特别是徐汇大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象征,也是网红景点了,我们出出进进,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人在大堂外面拍照。处在这样有利的位置,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做好接待工作,热情欢迎来参观的每一个人,还应想办法怎样提升大家来参观的体验感,以及用什么方式来介绍徐汇大堂,让大家在参观教堂的同时也能增加一点对教会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考虑以徐汇大堂为主题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借助旅游、文化来传播信仰。

上海教区历史悠久,现存的教会建筑也比较多,如何挖掘和呈现这些历史?我认为我们自身要进一步提高历史意识与文化情怀,这样才能珍惜、保存和研究这些教会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此外,我们还是需要与政府文化部门和社会文化机构合作,特别是与研究上海天主教历史的学者合作,一起来挖掘、研究、整理上海教会的历史。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教会,也了解教会在历史中对上海所做出的贡献。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