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 上海主教的使命与愿景——沈斌主教专访(三)

上海主教的使命与愿景——沈斌主教专访(三)

圣爱:2010年,您被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为海门教区主教,您怎样开展您作为教区主教的牧职工作?您能简单回顾一下您在海门教区十多年的牧职工作吗?

沈斌主教:2010年4月21日,我被祝圣为主教。海门教区有15位神父,18位修女。海门教区神父也不算多,但是神父们很团结,这都是郁成才主教打下的基础。在担任海门教区主教之后,我主要的工作是继续团结神父们,一起推进教区的各项福传工作。

首先,我尽力完善教区的各种制度,比如规范财务制度,制定弥撒献仪登记与使用制度,资金使用审批流程。这些措施使教区资金能够得到透明化管理与合理使用。我规定了主教的资金使用权限,超过一定数额的资金使用需要司铎会议通过。同时,我规定修道人的家人不得在教区工作,这个我本人也以身作则。其次,为了激发神父们的传教热情,我尽量给神父们更多的信任和自主性。这样,神父们就能更积极地做好堂区建设和牧灵工作,后来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也寻找各种机会培育神父、修女,让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第三,是对教友的培育。通过举办教友培训班及各种活动提高教友们的信仰素质。第四,我希望海门教区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让大家知道海门教区的历史、海门教区现在在做些什么,所以,我加强了对教区的宣传,通过教会媒体的报道,让大家认识海门教区并对海门教区有一个不错的印象。

爱:您在中国主教团的工作使您对中国教会有了一个整体的视野,您认为中国教会今天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沈斌主教:今天的中国教会的确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和困难。比如教会在社会中的形象比较模糊,就是社会上大家对教会还不够了解。这其中有很多很复杂的原因,包括我们的教友人数在中国社会中占比很小,我们的声音不够大,大家对教会的认识很有限,教会对中国社会所做的贡献还没有被大家充分地了解。还有,中国教会自身存在的人才匮乏、特别是缺少有影响力的人才、后继乏力等问题,这导致了我们在社会很多领域的影响力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教会要更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需要加强教会自身各方面的建设。教会有自己的传统与存在模式,这都是非常好的一面,但是,今天的中国教会尤其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在坚持既有良好传统和模式的基础上,勇敢地思考并积极地做出改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教会应该切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做出一些适应性的改变。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教会随波逐流,而是为了突出教会的身份与使命,让教会更容易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

其次,中国教会需要开放自己,向中国社会打开自己,与社会各界人士对话,与当代的思想与文化对话。教会应该有自信,我们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古老而美好的传统,我们要以开放的胸襟勇敢地呈现自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教会要打开门,自己走出去,也欢迎别人走进来。

第三,中国教会,特别是神职人员,应该增强自己的使命感。教会的使命是广扬福音喜讯,这个使命是基督交给教会的,不只是给了神职人员,还给了所有教友。虽然现在我们神职人员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但还需要得到培养与提升,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使命。使命感的增加会激发我们的热情,提高我们的积极性。教会也需要培养教友的传教使命,因为身处社会各个领域之中的教友,他们拥有教会与社会的双重身份,他们才真的是连接教会与社会的桥梁。

最后,我们也要加强整合中国教会的人才资源。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数据库,收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归国留学神职人员信息,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例如成立研究机构,让他们发挥所长。实际上,人才问题是我们中国教会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教区主教这个层面,主教们需要思考如何珍惜和用好人才。我们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让他们为中国教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教会也必须重视后继力量的培养。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献身教会,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培育,让他们成为教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有学习潜力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出国留学,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这种良性循环,我们才可以不断地挖掘和培养人才,保持教会的活力。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持续反思和改进,找到适合当前环境的传教方式,确保中国教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信任人才、使用人才,以及创新传教方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实现的目标。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相信在天主的带领下,我们能够找到适应变化的路径,为中国教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圣爱:2023年,教宗方济各任命您为上海教区主教,您的牧职生涯又开启了新的篇章。“在主教的主要职务中首推宣讲福音”(《教会宪章》25),作为上海教区主教,您认为在上海,福音讯息应该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又能以怎样的方式被宣讲?

沈斌主教: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很繁荣,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在上海,我们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这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益处,也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我们在肯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它们带来的问题。它们解决了人们生活的很多问题,但关于人存在的终极问题,如人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来源与归向,它们并不能提供答案。它们不仅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而且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和突出。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更容易追问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教会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自己的解答。

另外一个就是世俗化,这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人类的进步使我们有一种错觉,好像我们只凭着自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把超越、神圣和永恒从自己的存在中推了出去,只留下了孤零零的自己。世俗化的本质就是没有天主的人,没有教会的社会,没有永恒的时间,没有彼岸的此岸。这种思潮的影响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中是显而易见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世俗化的结果就是人们在遭受着精神的困境,人存在本身对超越的渴望无处着落,人迷失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在痛苦中想寻求安慰却找不到对象。世纪化使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很难占据一席之地。

还有一个就是多元化的价值观。上海海纳百川,汇聚了各种文化与思潮,也有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保守的也有前卫的;它们彼此之间有可能会兼容,也有可能会冲突;有些对人是有益的,有些对人是无益的。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有很多,基督信仰的价值观是否也可以成为他们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呢?

天主教会不是出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教会不在社会之外,而在社会之中。在上海,教会应该以文化为载体来传扬福音,构建一种福音的文化,福音正是关于人的文化。在面对今天人们的思想形态、生活状况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批判——批判世俗化,或批判其他价值观念,而是要把福音的文化展现出来。福音是关乎人的真正福祉的文化,它是对人终极问题的回答,它始终是人的安慰与希望。当福音与人相遇时,它不会去批判而是提供援助,它不会去指责而是给予陪伴。福音接纳人性中一切美好的部分,它也同情人性中不堪的部分。上海是包容的,福音则更加包容,它向所有人敞开自己,因为福音就是创造者与救赎者耶稣基督。

徐家汇天主堂的两个钟楼之间有一尊耶稣手持十字架的铜像,在这繁华的都市之中,这尊耶稣像正对着漕溪北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我每次看到这尊像就会想到,不管我们的声音多么微小,基督就在这里,祂注视着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