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人缅怀逝去亲人的方式中领悟神圣
菲律宾主教达味枢机反思了当地独特的追思节传统。将诸圣节和追思已亡节描述为一场“全国朝圣之旅”,展现了当地人民对超越死亡的爱、信仰和共融的深刻理解。
“每年11月来临之际,菲律宾人都会准备一场全国朝圣之旅——不是前往遥远的圣地,而是前往我们的墓地和纪念公园,”枢机主教发表感言写道:“这一年度纪念活动是“我们文化中最令人动容的静谧景象之一”,家人们带着鲜花和蜡烛,共享美食,在墓碑间讲述着逝者的故事。我们的墓地远非阴郁沉闷,而是成为家人团聚的地方。它们不是寂静的失落之地,而是生机勃勃的记忆花园,针对那些认为这种做法病态的人,我们庆祝的不是死亡,而是爱。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爱永无止境。”
菲律宾信仰中的“诸圣相通”
枢机说,菲律宾人并不把死亡视为分离,而是视为延续“归属”。他将这种本能的理解与《宗徒信经》联系起来:“我信诸圣相通。”“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些在我们之前以信仰走过的人并没有离去。他们在基督里与我们合而为一。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生者和逝者,因着天主的爱而紧密相连。每年11月,当菲律宾人探望逝去的亲人时,他们都在重申“我们内心早已知晓的真理:我们并不孤单。”
蒙福的生命,祝福生命
枢机主教回忆起与一位神父朋友的对话,并思考了封圣的意义。“他之前问过我,为什么教会册封圣人有两个阶段:列真福和封圣。答案既简单又深刻。列真福礼意味着被宣告为是有福的。封圣意味着被宣告为祝福。圣德始于意识到我们是蒙福的,我们被爱着。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蒙福的,他就会渴望成为别人的祝福。对菲律宾信友而言,祭祖扫墓并非为了哀悼,而是为了感恩。这就是我们聚集在墓地的原因,不是为了沉湎于悲伤,而是为了感谢天主赐予我们的那些祝福。他们生前蒙福,死后也成为了祝福。”
信仰根植于爱与缅怀
枢机主教赞扬了菲律宾家庭通过简单的虔诚行为来“圣化”逝者记忆的方式。菲律宾人并不惧怕死亡的记忆,我们反而将其圣化。我们用祈祷和蜡烛来神圣化时间和空间。我们用感恩之心来抚慰悲伤。这些传统也构成了一种对下一代的无声教诲:“我们教导孩子们清扫坟墓,轻声念诵他们从未谋面的祖父母的名字,点燃蜡烛为逝者的灵魂祈祷,这并非出于迷信,而是出于爱。在这种温柔的习俗中,我们向他们传授着教诲:爱比死亡更强大。记忆是圣事,家庭永存。”
枢机主教还提到,一些菲律宾人会幽默地将这一天描述为“Para tayong nagpiknik sa sementeryo”(就像我们在墓地野餐一样),这句轻松的话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爱如何使追忆成为一种喜悦而非恐惧的行为。
悲伤、希望与共融
枢机主教反思道:“悲伤并非软弱的标志,它是我们曾经爱过的证明。只有爱过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希望。今年,当你前往墓地时——默默祈祷,点燃一支蜡烛,回忆往昔的家庭故事,轻声对逝去的亲人说一声‘Salamat sa pag-ibig’(‘感谢你的爱’)。感受连接天地间的那份联结。”
枢机说:“墓地并非鬼魂出没之地,而是联结之地——与天主,与我们挚爱的逝者,以及彼此。每次祭祖之后,身上都带着蜡烛的烟味,指尖沾着融化的蜡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温暖——我们知道,神圣的事情已经发生。在那静谧的追思中,爱被重新点燃,永恒被触及,我们铭记了,在铭记中,我们再次去爱,在再次去爱中,我们触及了永恒。追思已亡节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仪式,更是一次与神的深刻相遇——“我们是圣人的聚会——蒙福者努力成为祝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