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爱是珍贵的恩赐,需要用心呵护

4月16日周三,教宗方济各为公开接见准备了教理讲授的文稿,以下是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

在默想了耶稣与福音中几个人物的相遇后,从本次教理讲授开始,我想带大家聚焦几则寓言。众所周知,这些故事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情景,因此也能触动我们的生命引发我们的思考。它们让我们思考自己的位置:在这个故事中,我是谁?

让我们从最著名的寓言故事开始,这个故事想必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父亲与两个儿子的故事(路15:1-3,11-32)。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触及耶稣福音的核心——天主的仁慈。作者圣路加指出,耶稣讲述这则寓言是针对法利塞人和经师,因为他们抱怨耶稣与罪人同席。可以说,这是为那些迷失了方向而不自知、并且惯于评判他人者讲述的寓言。

福音要向我们传达一种充满希望的信息: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迷失,天主总会来寻找我们!也许我们就像一只迷途的羊,误入歧途,偏离了羊群的路径去觅食,或因疲惫掉队(参路15:4-7);或许我们像一枚掉落的硬币,掉落在地上再也找不到了,或者有人把它放在某个地方却记不清具体位置;又或许我们就像这位父亲的两个儿子——小儿子因厌倦觉得过于束缚而离家出走,但大儿子同样迷失了,因为心中充满傲慢与怨恨,即使身在父家也形同流亡。

爱总是意味着一种承诺,要走向他人总是要有所舍弃。但在故事中的小儿子想着自己,这种心态常见于童年青春期。事实上,我们周围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成年人他们因自私而无法维系任何关系。他们幻想能找到自我,结果却彻底迷失,因为只有为他人而活时,我们才真正活着。

这个小儿子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渴慕得到关爱,渴望被爱。但爱是珍贵的恩赐,需要用心呵护。他却肆意挥霍这份关爱,漠视它,甚至不尊重自己。直到遭遇饥荒、无人问津时他才醒悟。危险在于,这种境遇中我们往往会乞求怜悯,依附于偶然遇见的任何主人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产生了扭曲的认知,认为关系只能是主仆式的仿佛我们必须为某种罪赎罪,或真爱根本不存在。的确,当小儿子陷入绝境时,他只想回到父家,从父亲那里捡回些许关爱的残羹剩饭。

只有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才能让我们摆脱这种错误的爱的观念。在与天主的关系中,我们正体验着这种救赎。伟大画家伦勃朗在那幅著名的画作中精彩描绘了浪子归来的场景。有两个细节尤为震撼:年轻人剃光的头就像一个忏悔者的发型,但看起来又像是一个孩子的头因为这个儿子正在重生;而父亲的双手则一刚一柔,展现出宽恕怀抱中兼具的力量与温柔。

但正是这位大儿子代表了那些听这个寓言故事的人:他虽常伴父亲左右,却在内心与父亲疏远。这个儿子可能也曾想离家,却因恐惧或责任而留下。当人违心地妥协时,内心就会滋生怨恨,迟早这种怨恨会爆发出来。矛盾的是,最终被拒之门外的反倒是大儿子,因为他无法与父亲共享那份喜悦。

父亲同样走向大儿子。没有责备,也没有要求他有所行动。只是希望他能感受到自己的爱意。父亲邀请他进门,始终敞开着门。那扇门为我们也是敞开。这正是希望的缘由:我们能够怀着希望因为我们知道天父一直在等着我们,祂从远处就看见我们,并让家门永远对我们敞开。

亲爱的弟兄妹们,让我们扪心自问:在这个美妙故事中,我们处于什么位置?让我们祈求天父赐予恩宠,使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