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教宗方济各: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发声

【壹明头条】|教宗方济各: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发声

教宗方济各继承了若望·保禄二世和本笃十六世的遗志,通过解决气候危机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赋予了应对气候危机的道德紧迫性。

据梵蒂冈新闻网英文报道,2013313日,教宗方济各以这句简单却动人的话语兄弟姐妹们,晚上好。开始了他的教宗任期。一句谦逊的问候,直击人心,立刻奠定了他担任教宗的基调:贴近普通生活,关心穷人,远离繁文缛节。

即使在他去世几天后的今天,教宗方济各仍然因其深刻的谦逊而被全世界铭记——这种谦逊不仅体现在他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穷人的声援中,还体现在他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关爱自然和地球。事实上,尽管方济各当选教宗时,教会正经历着重大转型时期,但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地球福祉这一主题对梵蒂冈来说并不新鲜。

梵蒂冈城和环境意识的首次兴起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直到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时期才首次得到有效巩固。1978年,若望·保禄二世当选教宗时,世界正开始从严格基于科学的视角转向以政策为导向的视角来看待气候变化。全球领导人开始讨论环境问题,世界各地的报纸也开始报道这一主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尽管梵蒂冈最初的立场相对保守且根植于天主教,但它还是适应了这种转变。天主教教义认为,人类是按照天主的肖象和模样创造的,被视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与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此背景下,圣多马斯·阿奎纳的观点尤为具有影响力。他认为动物缺乏灵魂,从根本上低于人类,因此完全为人类服务。这显然对解决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气候变化问题构成了挑战。天主教文化可能并未将气候变化视为当务之急。

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新视角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彻底改变了教会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方式。早在教宗的第一篇通谕 《人类救主》中,他就提出了这一新观点:“[…]造物主的意愿是,人类作为主人和智慧、高尚的看护者与自然互动,而不是作为毫无顾忌的剥削者破坏者这种观点仍然将动物置于低于人类的地位,但却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生存权利。

但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1990110日的公开接见中迈出了更进一步、更激进的一步,他宣称:“[…]动物也有呼吸或生命力,[…]它们从天主那里获得。从这一点来看,天主创造的人类似乎与所有生物都是一体的。

这一观点与多马斯·阿奎纳关于动物无灵魂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动物被认为与人类合一,处于同一层面,甚至拥有灵魂,因此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利。随着这种重新概念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更为重要的问题。

教宗本笃十六世与气候变化 

2005年当选教宗后,本笃十六世再次探讨了这些问题。他作为教宗的谦逊体现在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教宗认为,这种关系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重新焕发活力。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1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题为欲培植和平,必先保护万物,特别强调了革新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他说道:人类必须重建并加强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盟。

首先,根据教宗的说法,这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一理念后来被教宗方济各重新提及。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10年的一次演讲中说道:“[…] 环境问题,尤其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是全球性的,必须在全球层面予以解决[…] 宗教和文化,作为全人类最深切的精神渴望的相互关联的表达,自然能够激励各国人民进行对话与合作,以促进和平与真正的发展。

然而,为了加强人类与自然世界的联系,考虑道德因素也很重要,因为用教宗的话来说,环境恶化与人类道德的沦丧有着深刻的联系。在这个框架内出现了生态转变的理念 ,这一理念后来被教宗方济各进一步探讨,而根据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说法,这一理念意味着改变个人习惯以保护地球。但要实现这一点,也必须转变天主教的文化体系,摒弃将人类视为高贵生物的观念。事实上,教宗本笃十六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更具包容性。

教宗在其2009年发布的通谕《在真理中实践爱德》中强调了理解自然的重要性。然而,此处的理解并非仅仅意味着理解,而是蕴含了其拉丁语的历史内涵。“comprehend ”(理解)一词源于拉丁语cum(一起)和pre(he)ndĕre(采取),其历史含义为保持在一起。教宗本笃十六世对自然的理解包罗万象,不区分其组成部分。

致敬生态的名字

但教宗方济各比任何人都更重视生态和可持续性,这一点从他选择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方济各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亚西西的圣方济各,34年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他为生态学家的守护神。

方济各在担任教宗后的首次演讲中说道:于是,这个名字浮现在我的心中:亚西西的方济各。他是一位贫穷之人,一位和平之人,一位热爱并关怀万物之人。从他担任教宗之初,他对环境的关心就已显而易见。

生态转型的必要性 

教宗方济各的出发点是采纳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关于深刻文化变革的理念。这位阿根廷教宗认为,我们的共同家园(即地球及其环境)之所以病了,是因为人类本身病了。教宗在其2015年的通谕《愿祢受赞颂》中写道:关爱生态系统需要超越眼前利益的视角,因为当仅仅关注[...]经济利益时,人们往往缺乏对生态系统保护的真正关心。与他的德国前任教宗类似,教宗方济各也提倡文化转变,而生态转变的概念正是在此时务实地出现。

然而,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生态转变,教宗方济各建议人类首先应认识到对自然世界造成的破坏。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教宗说道:“[…] 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生活,认识到我们的行为如何冒犯了天主的创造[…]

梵蒂冈新闻媒体关注可持续发展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教宗方济各试图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的认识,包括通过罗马教廷的日报《罗马观察报》。在方济各担任教宗期间,该报顺应教宗的观点,认识到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污染造成的死亡以及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只是该报报道的部分主题,旨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引发生态转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章提供了道德反思,并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制度和政治行动来激励读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教宗方济各一直强调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教宗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需要加强政治共识。

因此,在教宗方济各的领导下,梵蒂冈逐步参与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主题相关的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罗马观察报》副总编辑亚历山德罗·吉索蒂(Alessandro Gissotti)所强调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梵蒂冈对气候会议的承诺,特别是在教宗方济各的领导下,已经加深,并在教宗计划参加迪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国会议时达到顶峰,尽管他最终因健康原因无法出席。

换句话说,梵蒂冈正日益积极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这当然包括政治行动,但或许更重要的是地方行动。事实上,教宗在其通谕《愿祢受赞颂》中强调:虽然现有的全球体系似乎无力承担责任,但地方的努力可以带来改变。正是在地方层面,人们才能孕育出更强的责任感、更强烈的团体意识、更卓越的关怀能力、更慷慨的创造力,以及对故土的深厚热爱。

教宗方济各似乎采用了放眼全球,立足本地的原则,强调了本地行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吉索蒂表示:对教宗,进而对梵蒂冈媒体来说,一个特别重要的主题是扩大全球草根运动的声音——其中许多运动由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年轻男女领导。

教宗方济各与教会的演变 

但教宗方济各也带领教会走向了新的愿景——这种演变反映在例如对同性恋、移民以及科学与信仰关系的态度上。教宗本人也曾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为有效的,并强调两者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展现出互补性。科学可以向宗教学习,反之亦然。教宗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说道:科学与宗教对现实提供了不同的解读方式,两者可以进行丰富且互惠互利的对话。对话的理念,教宗本笃十六世早已提及,如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同时,它也呼应了方济各就任教宗后说的第一句话:兄弟姐妹们,晚上好。

教宗方济各的这句话,与其说是言语,不如说是存在,表达了一种朴素的姿态,一种友爱的姿态。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对话的姿态。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