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 自我封闭不是解决办法,在成为门徒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7月30日周三,教宗良十四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公开接见活动,继续以“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为主题的禧年系列教理讲授,“耶稣治好聋哑人”。“人都不胜惊奇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聋子听见,叫哑巴说话。’”(谷7:37)在教理讲授中,教宗分享说: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借着今天的这篇教理讲授,我们将会结束关于耶稣以相遇、比喻和治愈为标志的公开传教生活的系列省思。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也需要被治愈。这个世界里充斥的暴力和仇恨的气氛特点贬低了人的尊严。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于社交媒体联系的“暴食症”而变得病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高度联系,有时被虚假或扭曲的图像轰炸。淹没在无数的信息里,这些信息在人内心激起了矛盾的情绪风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内心本能地生成一种想要关闭一切的欲望,可能会更喜欢不再对任何事物有感觉。尽管我们的言语有被误解的危险,尽管我们很亲密,却有着缺乏交流,并要把自己封闭在沉默中的诱惑,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互相倾诉最简单且心灵最深处的事情。
在这一方面,今天我想反思《马尔谷福音》中的一段话,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聋又哑的人。(参阅谷7:31-37)正如我们有时会遇到的那样,也许这个人因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而选择了不再说话;也许他因对所听到的感到失望和受伤,从而选择切断和外界的沟通。事实上,不是这个人自己去找耶稣请求医治,而是别人带他去的。有人可能认为,带他去见老师的人是担心他的孤立。然而,基督徒团体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教会的形象。因为教会陪伴每一个到耶稣面前来的人,使他们能够聆听祂的话语。这个事情发生在外邦人的领域里,就是在一个其他声音往往会淹没天主的声音的环境里。
耶稣的行为刚开始可能看起来略显奇怪,因为祂带领这个人离开群众,来到一边。(33节)借此,表面看来,耶稣似乎是在强调这个人的孤立行为。但若仔细观察,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人的沉默和自我封闭背后隐藏着什么,正如耶稣已经意识到这个人渴望亲密和与他人亲近的关系。
首先,耶稣以无声却亲近的方式接近他,通过手势建立一次与这个人深刻的相遇:祂触摸了这个人的耳朵和舌头。(参 33节)耶稣并没有说很多话,却只说了在那一刻必须要说的话:“开了罢!”(34节)。马尔谷使用阿剌美语中“厄法达”这一词,似乎是要让我们听众也能“亲自”感受到它的声音和气息。这个简单而美丽的词语包含了耶稣对这个既聋又哑人的邀请。耶稣好像在对他说:“向这个使你害怕的世界敞开吧!对那些让你失望的人敞开心扉吧!对你已经放弃面对的生活敞开心扉吧!”事实上,自我封闭从来都不是解决办法。
在与耶稣相遇之后,那个人不仅再次开始说话,而且他说话也“清楚了”。(35节)这个由福音作者插入的副词似乎暗示了这个人沉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人停止说话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说话的方式不对,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被误解的滋味,感觉自己没有被真正地聆听。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求主来医治我们的沟通方式,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借着说话更好地沟通,也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言语伤害他人。
重新开始正确地说话只是一段旅程的开始,而不是终点。事实上,耶稣也嘱咐那个人不要谈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参 36节)一个人要想真正地认识耶稣,就必须走成这一段旅程;就是必须与耶稣同在,并且要经历祂的苦难。当看见耶稣受侮辱和受苦难并经历祂十字架的救赎大能,我们才能说我们已经真正地认识了祂。在成为耶稣的门徒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让我们祈求天主,使我们学会以真诚和智慧来与他人沟通。让我们为所有因他人的言语而受伤的人祈祷。让我们为教会祈祷,使她能永远忠于使命,带领人们来到耶稣面前,听到祂的话语,得到治愈,并成为传扬救恩信息的人。
——文本来源:宗座新闻室英文网站,由本台翻译编辑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