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新闻】|香港论坛将信仰与科学相结合,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香港教会领袖、科学家和环保人士齐聚一堂,参加一场跨宗教论坛,重温已故教宗方济各关于关爱受造界的通谕《愿祢受赞颂》,并再次呼吁在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进行生态皈依。此次活动在旺角圣公会诸圣座堂举行,由天主教教区人类整体发展委员会与基督教环保组织合作举办。

据香港教区《星期日观察报》报道,此次论坛旨在加深人们对环境正义的认识,并启发人们采取基于信仰和科学的实际行动。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批评了全球消费文化及其环境后果,并指责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和大众媒体加剧了过度消费危机。林超英说道:“消费过程涉及对自然的剥削,因为自然资源被用来制造出售给消费者的产品。”她谴责富裕国家将污染外包给较贫穷的国家,同时又认为它们应对环境恶化负责。林超英表示,全球天然材料的开采量已从1970年的220亿吨飙升至2010年的700亿吨。她以快时尚的兴起为例,警告称,激进的消费习惯不仅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压力,还会导致“心理空虚”。

林超英引用《愿祢受赞颂》第158段,重申教宗方济各的呼吁,即“采取综合措施消贫困,恢复被排斥者的尊严,同时保护自然”。她鼓励将可持续性与个人福祉联系起来。她说:“将我的空调温度设置为27°C不仅可以节能降耗,还能降低感冒的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戴文涛教授他说道:“世界正面临破纪录的高温和生态不稳定。预计2025年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时期,气候变化速度也将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戴教授介绍了行星边界理论,并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和氮循环突破阈值如何威胁全球生态平衡。他列举了基里巴斯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情况,以及乌干达降雨变化无常,导致农业变成了“赌博”。戴教授强调了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并敦促人们转变饮食习惯。他分享道,为了减少碳足迹,他不吃牛肉,更喜欢吃白肉。他说道:“真正的生态转变并非源于内疚或义务,而是源于内心的信念以及与造物更深层次的联系。”

夏志诚辅理主教以“善心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为灵感,反思生态关怀的精神层面。他将地球比作“被遗弃在路边的受伤者,因人类的贪婪和疏忽而受伤”。夏主教援引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警告称,如果消费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其需求。他呼吁信友以慈悲行事。“观察与慈悲相辅相成,”他敦促信友不要对“生态苦难”漠不关心。夏主教阐明了圣经中“治理地球”的命令,强调这意味着管理,而非统治。他敦促人们将知足和自律作为生态关怀的核心表达。主教说:“我们不仅应该爱人类同胞,也应该爱所有生物,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热爱自然的一种方式就是知足常乐。”

论坛最后,大家共同呼吁,通过日常行动践行《愿祢受赞颂》的精神,并更加坚定地践行植根于信仰和科学的生态承诺。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