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聆听大地、拥抱穷人:希望的朝圣之旅
当亚洲教会为即将在马来西亚槟城于2025年11月27日至30日举行的“希望的朝圣之旅”(GPH)做准备时,我们被邀请把这次旅程视为不仅仅是一场聚会,更是对我们共同亚洲未来的一项正式信仰承诺。
在2025希望禧年期间举行的“希望的朝圣之旅”,以其主题召唤我们将灵性愿景与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谈论希望的时刻,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基督徒希望的关键 点,面对亚洲所遭遇的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数十年来,亚洲主教团协会(FABC)不断祈祷与分辨教会在亚洲的道路,早在2011年便将生态议题视为“新兴的大趋势”。而槟城将成为这一祈祷旅程的高潮,是我们为关怀共同家园所作出的公开承诺。
从对话走向整合行动
选择“整体生态”作为焦点,标志着亚洲教会的一项深刻进展,建立在我们历来的对话与沟通使命之上。过去,亚洲主教团协会准确聚焦于宗教多元,强调多样性是财富与力量的来源,并以同行者的精神共同寻求真理。同时,社会传播办公室呼吁我们在数字化时代“解除沟通的武装”,以温柔与希望进行交流。
整体生态是两者的必要基础。它让我们面对生存危机与结构性不义的现实。它让我们意识到共同家园不可谈判,呼唤我们让对话超越神学,并转化为可触摸的行动。它迫使教会不仅倾听人类的声音,也倾听受苦的大地,那正在呻吟的受造界。
危机并非彼此分割;正如教宗方济各指出,这是一个在社会和环境层面上交织而成的复杂危机。这意味着我们的信仰必须转化为行动,我们从阐述合一走向亲手建造对抗崩塌的韧性。
亚洲的伤口:大地与穷人的呼声
亚洲是全球社会生态危机的中心,环境破坏最深地影响着穷人。在印尼,雅加达等主要城市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与缺乏完善水资源管理,每年下沉多达25公分,威胁着弱势家庭的家园与生计。
菲律宾依然是全球最易受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愈发强烈的台风反复摧毁贫困的农渔村。
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严重的海岸侵蚀与海水入侵迫使边缘化家庭被迫放弃农业,转而从事更加不稳定的渔业。还有流入亚太海域的塑胶垃圾90%来自内陆河川,将城市污染直接转给沿海贫困团体。
希望的曙光:基层生态实践
我们亚洲的天主教团体已经展现出充满希望的鲜活景象,证明生态一体化是完全可行的:
乡村韧性(孟加拉国):明爱会积极鼓励小农户采用有机肥料和堆肥。
守护生计(斯里兰卡):人权组织调查了大型旅游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项目威胁到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剥夺了传统渔民出海的权利。这直接将生态系统保护与保护贫困家庭的生计联系起来。
废物管理与社区行动(菲律宾):菲律宾教区的社会行动中心启动了“零废弃”项目,重点关注生态固体废物管理。
灵性融合(日本):新泻教区成井大介主教(Bishop Daisuke Narui of Niigata)倡导环境管理,他汲取了日本根深蒂固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即源于神道教的“自然中的灵性存在”。
生态是通往和平与和解之路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恶化本身就是一场冲突和安全危机。气候变化如同一个威胁倍增器,加剧了贫困,并助长了被迫移民。当耕地和水资源枯竭时,贫困加剧,迫使环境移民逃离家园。近年来,数百万南亚人因严重的洪灾而流离失所。这些流离失所的家庭往往涌入原本就拥挤的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社会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局部冲突。即使是水这种生存必需品的短缺,也在中亚引发了国际争端,即所谓的“水资源战争”。教会的回应必须是彻底的接纳和强有力的倡导。参与生态行动,捍卫土地、水源和空气,是确保流离失所者获得和平、和解与正义的唯一可持续的长期途径。
槟城希望的朝圣之旅是我们正式承诺教会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时刻。它象征着我们决心活出一个可信的希望,这个希望并非源于被动的等待,而是源于果断而勇敢地捍卫受造届和我们人民的完整正义。
——作者卡斯米尔·内玛(Kasmir Nema)是一位驻梵蒂冈的圣言会传教士,他定期为RVA和其他天主教平台及杂志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