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让基督徒希望的种子结出果实,转化我们的心灵

1119日周三,教宗良十四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公开接见活动。在教理讲授中,他分享说: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上午好!欢迎你们!

在这个奉献给希望的禧年,我们也要反思基督的复活与当世界挑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基督的复活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之间的关系。有时,这位生活的耶稣也想问我们:“你哭什么?你找谁?” 若20:15的确我们无法独自应对挑战,而当眼泪能净化我们的眼睛、拓宽我们的视野时,它们便是生命的馈赠。

福音作者若望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在其他福音中没有的细节:在空坟旁哭泣的玛利亚玛达肋纳,并没有立刻认出复活的耶稣,反而以为是园丁。事实上,在叙述耶稣被埋葬时即圣周五日落时分经文已经非常精确地指出:“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个园子,那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里面还没有安葬过人。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坟墓又近,就在那里安葬了耶稣”(若19:41-42)。

就这样,在安息日的宁静之中,在花园的美丽景色之中,始于耶稣遭受背叛、被捕、被遗弃、被定罪、受辱和被杀害的黑暗与光明之间的激烈斗争落下了帷幕,这位圣子“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耕种和看守乐园是初的使命(参创2:15),耶稣将其圆满完成。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句话——完成了(若19:30)——邀请我们每个人重新发现这同样的使命,我们自己的使命。正因如此,“就低下头,交付了灵魂”(若19:30)。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玛利亚玛达肋纳当时认为她遇到了园丁,并非完全错误! 实际上,她需要再次听到自己的名字,并从这位新出现的人口中理解自己的使命,这位新人在若望所写的另一段经文中说:“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示录 21:5)。教宗方济各通过《愿祢受赞颂》通谕向我们指出了培养一种默观眼光的极端必要性:如果人不是园子的守护者,那么就会变成破坏者。因此,基督信仰的希望能够应对当今全人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它将人们带入那个曾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所安放之地的花园之中,那里是作为一颗种子被埋下、而后复活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地方。

乐园并未失去,而是被重新找到了。这样,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便构成了整体生态灵修的基础,脱离了这灵修,信仰的话语就无法在现实中立足,而科学的话语也无法触及人心。“生态文化不可被简化为对污染、环境衰退、天然资源耗尽等实时问题的一连串紧急和局部响应。我们需要与众不同的观察方式、思维、政策、教育方案、生活方式和灵修等,合并为一来抗拒来自科技范例带来的猛袭”(《愿祢受赞颂》,111)。

正因如此,我们谈论生态皈依,基督徒不能将此皈依与耶稣要求他们的方向转变分开。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复活节清晨玛利亚的转身:只有经过一次次的皈依,我们才能穿过那那充满泪水的山谷,抵达新的耶路撒冷。这段文字始于内心深处、具有灵性内涵,改变了历史,使我们投身于公共事务,并激发了我们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来自羔羊牧人的名号和权能,保护人和受造物免受狼群的侵扰

这样一来,教会的子民便能够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及其他满怀善意的人们相遇,这些人听到了穷人和大地的呼喊,并让这呼喊触动他们的心。也有许多人渴望通过与受造物建立更直接的关系,获得一种新的和谐,从而引领他们超越诸多的分歧。另一方面,“高天陈述天主的光荣,穹苍宣扬手的化工;日与日侃侃而谈,夜与夜知识相传。不是语,也不是言,是听不到的语言;它们的声音传遍普世,它们的言语达于地极”(咏19:2-5)。

愿圣神赐予我们倾听无法发声者声音的能力。届时,我们将看见肉眼尚未看东西:那个园子,或者说乐园,我们只有通过接纳并完成我们自己的使命才能抵达。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本台翻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