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新闻】|圣阶朝圣地:基督受难前曾走过的台阶,世界上最神圣之地(三)

传统认为,这是比拉多官邸的28级台阶,是耶稣在被判死刑前曾走过的台阶。
据梵蒂冈新闻网报道,在这次由“梵蒂冈博物馆艺术赞助人”资助、梵蒂冈博物馆工匠们实施的修复工程中,在圣阶周围的四个楼梯中的一个安装了升降平台,以便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完成朝圣并获得全大赦。在朝圣地中,一年中的每一天,而不仅限于禧年,只要满足常规条件,如告解、领圣体、念信经和为教宗的意向祈祷,即可获得全大赦。
艺术促进信仰
在攀爬两侧的两段阶梯时,朝圣者可以默观75幅精美的圣经场景壁画,这些壁画绘制于16世纪,受西斯笃五世(Sisto V)教宗委托,由至少12位不同的画家创作,覆盖了墙壁和拱顶。这是一部穷人的《圣经》,帮助朝圣者沉浸在救恩史中。此外,圣阶的路径周围还装饰着33幅描绘基督受难的壁画。朝圣地内的绘画总面积达1700平方米。我们跪着攀爬28级台阶的同时,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更容易感同身受并默想救世主的苦难。
博尼法爵八世构想出禧年的地方
攀爬结束后,我们来到了朝圣地的核心——圣老楞佐堂,也被称为“至圣所”。最初,这座小堂被包含在拉特朗宫内,首次被提及是在8世纪的《教宗名录》中,它是教宗的私人小堂。莱迪神父将其称为“早期的西斯汀小堂”,并指出“这里曾举行过圣周的一些礼仪”。这里也是“新当选的教宗前往圣若望拉特朗大殿举行就职仪式的游行起点”。圣阶朝圣地的院长指出:“我们可以想像,正是在这个地方,教宗博尼法爵八世构想出了1300年前第一届禧年的理念。”
教宗的私人小堂
小堂由一扇厚重的青铜门封闭,穿过这扇门,便进入了一个装饰着哥特式元素和罗马学派壁画的房间,这些装饰是由教宗尼各老三世所要求的。在我们脚下,铺设着如同珍贵地毯般的科斯马蒂式(cosmatesco)地板,由斑岩、花岗岩和大理石镶嵌而成。这些材料来自古代帝国时期的古老建筑。
非人手所绘的圣像
一进入圣所,目光便被一幅古老的基督宝座像所吸引。这幅圣像自第二个千年的初期便被珍贵的银板覆盖。它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5世纪末至6世纪初。这幅圣像一直被尊称为“至圣救主”。这也是邻近的拉特朗大殿的称号。关于这幅圣像的作者、起源以及它如何来到罗马,至今仍是一个谜。根据古老的传统,这幅圣像由福音作者路加开始绘制,并由天使完成,因此被称为“acheropita”,即“非人手所绘”。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教宗们会在复活节早晨前往“至圣所”,参与阿纳斯塔西斯(Anastasis)礼仪,即打开封闭圣像的门板。这一礼仪象征着基督从坟墓中复活。此外,在8月14日晚上,即圣母升天节前夕,至圣救主的圣像在礼仪游行队伍护送下,穿过罗马广场,直到圣母大殿。在黎明时分,圣像会与“罗马人民救援之母”像相遇。
保险柜祭台
在受人敬仰的圣像下方,矗立着一座加洛林时期的祭台,只有教宗才能在此举行弥撒。这座祭台形似一个保险柜,由青铜门封闭,周围环绕着厚重的铁栅栏,并由一套非常复杂的锁具系统锁住。13世纪的青铜门上雕刻着圣伯多禄和圣保禄的像,以纪念曾保存在这里的两位宗徒的头颅。祭台内部是一个由良三世(Leone III)教宗时期的柏木制成的圣髑盒,里面保存着教会初期多位圣人的圣髑,以及其他与耶稣基督生平相关的圣髑:从耶稣的凉鞋到圣女依搦斯(Sant'Agnese)和圣女巴西德(Santa Prassede)的头颅。这些圣髑曾保存在珍贵的中世纪圣髑盒和展示柜中。自1905年起,它们被保存在梵蒂冈宗座图书馆的圣髑博物馆中,如今成为梵蒂冈博物馆参观路线的一部分。
最后晚餐餐桌的碎片
在小堂入口门对面的墙壁上,保存着一个木头和水晶制成的圣髑盒,里面存放着一块木片。传统上认为,此木片是耶稣在圣周四最后晚餐中斜倚的餐桌的一部分。进入这个充满永恒神圣氛围的环境时,静默与神秘感笼罩着每个人。墙壁上的铭文写道:“Non est in toto sanctior orbe locus”(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神圣的地方了)。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