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新闻】| 艺术家帮助人们理解教会和礼仪的需求

艺术必须能够传达希望,而这希望正是基督的面容。
据梵蒂冈新闻网报道,2月13日至14日,罗马举办了一场国际会议——“圣堂与艺术家:自首届艺术家禧年(2000-2025)25年来的总结与展望”。为期两天的分析与反思,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在两所宗座大学的倡议下,教宗们早已感受到,在面对神圣艺术作品的创作或圣堂的设计时,有必要呼吁艺术家们进行对话。此次会议由圣座福音传播部赞助,旨在借此艺术家禧年之际,总结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如何回应这些召唤。同时,会议也探讨了宗教艺术与建筑的前景,并始终关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礼仪宪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中所表达的精神:“既要保持良好的传统,也要为合法的进步开辟道路”。正如教宗本笃十六世所言,“传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因此它包含了发展与进步的原则。这就好比说,传统之河总是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宗座额我略大学基督教考古学与碑铭学教授、教会文化遗产系主任奥塔维奥·布卡雷利(Ottavio Bucarelli)解释了此次会议的缘由:“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聚焦并总结自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召开首届艺术家禧年以来的25年。这是一个反思的时刻,思考教会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教宗们关于艺术及其与教会关系的教导,以及我们今天在每个主日或平日所参与的圣堂中所见到的实际情况。”
布卡雷利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此次会议是通过两所大学的协同合作策划并实现的,分别是宗座额我略大学教会文化遗产系和宗座圣十字架大学礼仪学院,并通过跨大学、跨学科的研究小组‘当代圣艺’(Sacro Contemporaneo)展开合作。该小组由来自多所宗座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教授组成。因此,这两天的会议是这一合作的首个成果。”
随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召开,弥撒的庆祝方式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布局的调整,例如祭台的位置不再背对信众,而是允许主礼者面向信众(versum populum)。新圣堂的设计必须适应祭台区的不同布局。另一个问题是对古老圣堂的调整,如今仍需在这些圣堂中找到结构与当代调整方案之间的和谐,即让历史建筑与现代设计对话,以和谐的方式在古老建筑中引入新元素,使主礼者和参礼团体感受到这些变化是自然的,而非突兀的。这些操作的难度,以及设计的美感,都表明了教会、艺术家和建筑师之间对话的重要性,尤其是培育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家和建筑师通常来自一个在其作品集中未曾尝试过宗教艺术或适合礼仪创作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理解教会和礼仪的需求。
Daily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