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明头条】| 东闾圣母纪念日 – 中华圣母与农历新年(三)
![](/sites/default/files/styles/max_width_770px/public/2025-02/weixin_image_20250209145317.png?itok=-bXU2SW0)
澳门天主教教区1月29日庆祝中华圣母节,迎来蛇年。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纪念东闾圣母是当地天主教会独有的礼仪传统。
据号角报报道,中华圣母如何成为澳门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圣若瑟大学宗教研究及哲学学院天主教神学系主任梁安德肋解释道。
在农历新年期间,通过敬礼中国圣母,将信仰与文化联系起来,这种传统是否是一种极端的文化适应?还是一种尝试协调信仰与文化的好方法?
首先,我认为需要对术语进行定义。在天主教的用语中,尤其是在礼仪领域,人们很少使用“文化适应”一词,但在处理礼仪与其他文化的互动问题时,人们更常使用“文化适应”一词。这是一个上个世纪神学界才创造的新词。不久,1985 年的主教特别会议提出了自己对文化适应的看法:“因为教会是共融的产物,它结合了多样性和统一性,存在于世界各地,它从每一种文化中汲取它所遇到的一切积极价值。然而,文化适应不同于简单的外部适应,因为它意味着通过将真实的文化价值观融入天主教,将其融入各种人类文化,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转变。”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在提及 1985 年的世界主教会议时指出:“文化适应意味着通过将其融入天主教以及将天主教融入各种人类文化,从而实现真实文化价值观的密切转变。” 1994 年,当时的礼仪和圣事部在一份文件《罗马礼仪和文化适应》中,对文化适应的基督论原则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天主之子来到世上,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迦 4:4),便与他所生活和祈祷的联盟人民的社会和文化条件联系在一起。在成为一个人时,祂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一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祂因此与全人类融为一体。”因此,该文件进一步教导“对基督的信仰为所有国家提供了成为承诺的受益者的可能性,并分享盟约人民的遗产而无需放弃他们的文化。”
当然,并非所有文化的所有元素都与天主教信仰相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礼仪宪章》,应该拒绝那些“与迷信和谬误密不可分”的元素。同时,大公会议的精神,正如其文本所反映的那样,敦促我们尽可能积极地挽救那些并非与迷信和谬误密不可分,只要它们与礼仪的真实和真实的精神相一致的元素。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sites/default/files/inline-images/live-stream-thum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