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宗讲道】|病房与病榻也能成为聆听上主声音的场所

46日,四旬期第五主日,教宗方济各因生病未痊愈,而无法主持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的弥撒。为此,教宗的讲道稿由菲西凯拉(H.E. MSGR. RINO FISICHELLA)总主教代为诵念。他分享说:

“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发生,你们不知道吗?”43:19)。上主先知依撒意亚向流亡巴比伦的以色列子民说出了这些话。对于以色列人来说,那是艰难的时期:耶路撒冷被拿步高的军队攻陷焚毁,被掳之民一无所有。未来一片黯淡,所有的希望似乎都落空了。这一切都可能诱使流亡的百姓放弃信仰,变得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已不再受上主眷顾。

然而,在这种看似绝境的状况下,上主却邀请他们去拥抱正在展开的新事物——不是遥远的应许,而是已然破土而出的生机。是像嫩芽般萌生出来的事物。这是什么呢?在这满目疮痍的荒芜中,究竟能孕育什么新生?

一个新的民族正在诞生。这个民族经历了过去那些虚假的保障所带来的失败之后,如今才领悟到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保持团结一致、在上主的光明中同行(参阅 依2:5)。他们将重建耶路撒冷,因为在远离圣城的流放之地,当圣殿倾颓、祭礼中断之时,他们已学会以新的方式遇见上主:借着心灵的割损礼(参耶4:4),透过践行公道正义,通过关怀贫困弱小者(参耶22:3),以具体慈悲行动。

今日福音(参阅 若8:1-11)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相同的信息。那个被控告犯奸淫的妇人,虽未经历国土沦丧,却因道德上的谴责而陷入绝境。按法律她当时应头砸死的刑罚,似乎毫无生机。然而,天主未放弃她。正当控告者举起石块之际,耶稣介入她的生命,从暴力中拯救她,赐予新生的可能: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四旬期我们通过这些扣人心弦且令人动容的故事,学习在一切境遇中信赖随时准备施救我们的天主。没有哪种放逐、暴力、罪恶或人生困境,能阻止祂叩响我们的心门(参默3:20)。恰恰在试炼最严峻的时刻,祂的恩宠与慈爱更将我们紧紧拥抱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此刻我们正庆祝病患及医疗工作者禧年。疾病无疑是人生中最严峻、最艰难的考验之一,当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类自身共有的脆弱时,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像流亡者一样,或者像福音中那位身处困境的妇人那样,对未来毫无希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在如今这个时代,天主也不会不会让我们独自面对这一切。当我们交托自身的软弱,反而能体验祂临在的慰藉。降生成人的圣子,甘愿分担我们的脆弱(参斐2:6-8)。祂深知痛苦滋味(参阅 依53:3)。因此我们可以向祂倾诉疾苦,必会遇见亲近、怜悯温柔。

不仅如此在那忠实的爱中,天主也邀请我们成为彼此的“天使”,成为祂临在的见证——让病榻转化为救赎的圣地,对病人以及照料他们的人都如此。

亲爱的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尤其是照顾那些最脆弱的患者时,上主不断赐予你们感恩、慈悲与希望更新生命的契机(参阅 禧年诏书《望德不叫人蒙羞》11号)。召叫你们以谦卑之心领悟:生命中没有理所当然,一切都是恩赐;当表象褪去,唯存真正重要的事物时,让人性光辉照亮你们的生活。请让病患的存在成为治愈你们心灵的礼物,净化一切与爱无关的事物,以炽热而温柔的慈悲之火温暖心田。

亲爱的病患兄弟姐妹们,在我如今这个年纪,我和你们有许多共鸣经历疾病、身体虚弱、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的处境。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却能从中学习爱与爱。我们无需苛求或拒绝他人,无需遗憾或绝望,而是怀着对天主以及我们的兄弟姐妹的感激之情,以接纳与信赖的态度面向未来。病房与病榻也能成为聆听上主声音的场所:“看哪!我要行一件新事”43:19)。如此一来,我们的信德将得以更新和巩固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病苦中为我们树立了宁静的榜样,他曾写道:“人性的真正评估,主要是由痛苦和受苦者间的关系而定”“一个无法接受受苦成员的社会......是一个残酷而不人道的社会”(《在希望中得救》38号)。的确如此共同面对痛苦使人更富人性,分担他人苦痛是成圣之路的重要阶梯。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不要将脆弱者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因为不幸的是,在当今某些心态的影响下,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让我们不要将痛苦从我们的周围环境里驱逐出去。相反,让我们将痛苦转化为共同成长培育希望的契机,“因为天主的爱,借着所赐与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罗5:5),这爱永存不朽参阅 格前13:8-10,13)。

——宗座新闻室网站英文文稿

 

Daily Program

Livesteam thumbnail